
林怡伶 發佈
介紹: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歷史: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時間選擇: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踏浪必須在乾潮前後一個小時進行,且注意潮汐變化(參考澎湖潮汐表使用方法)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日是潮差最大的日子,最適宜踏浪。
裝備:
帶寬邊遮陽帽 穿著防水防滑的鞋子 穿著長袖上衣防曬 穿著短褲利於行動 注意其他防曬事項(參考如何避免被曬傷) 自備飲用水(海上沒有7-11)
安全:
參加有業者帶領的踏浪活動,嚴禁脫隊去自強活動 由澎湖當地熟悉海域的人士帶領 若於退潮時自行步下潮間帶玩耍,請務必於距離海岸50公尺內的區域活動,並勿踏入海水覆蓋無法見底的區域。 漲潮速度非常地快,若發現潮水明顯上漲,請盡速回到岸邊,以免發生危險。 各碼頭的出海航道皆有挖深,並在航道兩旁插上旗竿作為標誌。若站友到碼頭附近潮間帶踏浪,請記得別靠近這些旗竿,以免踩空掉入深水中。
疼惜我們的島:
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大多布滿珊瑚跟各式海生物,其中尤其以珊瑚最為脆弱,站友們參加潮間帶活動時,請疼惜我們的島嶼,讓海資源留給後代子孫,對於珊瑚盡量以觀賞代替觸摸,更勿直接踩踏珊瑚,往往你的一腳就毀掉了萬年的珊瑚礁。對於其他無法食用的海生物,也盡量以觀賞代替把玩,除非是業者自行放養,或打算捕撈回去加菜的海生物。
轉自: 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Main_Page
葉佳穎發佈
棲地生態可分為下列六區
潮上飛沫區:本區涵蓋高潮線飛沫帶及濱線以上附近的陸地。由於接近海岸,水表層溫度變化急遽,且陽光終年直射,四季溫差大。碎浪區飽和的溶氧量也使氧氣不虞匱乏。潮上帶是個乾燥的地區,環境惡劣,生物種類不多。
礁岩礫石區:礁岩海岸為珊瑚礁隆起所形成,不但多孔隙且潮池、潮溝也多,基底有砂石堆積,礫石區則受到海浪沖刷,岩石被磨成無稜圓球狀,由於其基底石有砂石堆積覆蓋,物種較不易鑽洞尋找棲所,因此保有較完整之基底岩石。
珊瑚淺坪區: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尤其以造礁的石珊瑚種類居多,軟珊瑚較少。最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盤珊瑚、菊珊瑚等種類。這些由石珊瑚所建構的廣大珊瑚淺坪,孕育了魚、蝦、貝、蟹等眾多生物,因其空間具層次性,可容納更多的物種,因此成為澎湖海洋生態的最大特色。
潮池積水區:退潮後在低窪積水的池塘叫做潮池。潮池的面積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愈接近低潮線,因生存環境越穩定,生物相也越豐富,生機越旺盛。潮池的生物需面對許多生存上的劇烈變化,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氧氣、鹽度均無法穩定且足夠。白天陽光直射、池水溫度升高,含氧量減少,生物面臨了高溫缺氧的窘境;夜間水溫雖然下降,但沒有日光,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缺氧問題仍然存在。潮池生物所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鹽度,如果無法維持千分之三十至三十五的正常狀況時,許多體軟的海蛞蝓、海葵、珊瑚等常因此而死亡。
泥沙交混區:和其它海岸的情形相比,沙岸的生存環境可就更差了。強力的激波使許多生物藏身之處曝光,陽光熱力則使生物無法久留於沙表,沙灘深處的生物為了避免窒息必須不停地鼓動底層水流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因此,沙灘生物的生殖率雖然較高,其死亡率也相對地高。生活在泥沙區的挖掘性動物和腐食性動物,不但要適應波浪、潮汐的變化,更要應付異常的狀況,一場暴風雨可能使沙岸生態在一夕間改變。濫墾挖沙,造成水域污染、濁度增高,透明度降低,影響到附近潮下帶的珊瑚。
海岸濕地區:海岸濕地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生態系。淡鹹水不停地搬運營養鹽,水淺陽光足,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使得濕地具有極高的生產力。但由於基質泥濘,上下層氧氣的置換率較慢,缺氧使得硫化氫的還原層呈黑色腐質狀。海潮週期性的升降帶動泥沙碎屑,使海水濁度升高,在此環境下生活的物種,必經過一段長期的演化方能具備適應環境的機制。
轉自:http://tidal.phhcc.gov.tw/home.asp
(中央社記者高茂雄澎湖縣22日電)澎湖海洋生態學家洪國雄今天下午發表新書「潮間帶走兩回」,敘述澎湖海洋生物資源從豐盛走到枯竭,他呼籲政府與民眾同心協力,一起維護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
長年研究澎湖海洋生態的洪國雄表示,澎湖海洋生物資源以民國75年為分水嶺,在那之前澎湖的各種魚類數量多到難以形容,很多漁民光靠潮間帶的漁法就能養活1家人,那時候牽罟、抱墩等都能讓漁民發筆小財。
洪國雄說,早年擁有石滬的股份就等於是財富的保證,女人都搶著嫁給有滬份的年輕漁郎。「滬中自有黃金屋」,例如吉貝村民楊順良在民國36年時曾經1天內早晚各1次有大量魚群湧入他的石滬內,光是這1天的收入讓他蓋了1間房子。
洪國雄指出,早年的風光歲月是澎湖潮間帶的第1回,但近20多年來由於毒、電、炸等錯誤漁法,澎湖漁源逐漸枯竭,尤其去年年初發生數十年罕見的寒害浩劫,更使澎湖漁業生態雪上加霜,現在是澎湖潮間帶的第2回。
洪國雄表示,觀光業者推動的潮間帶旅遊活動,也常傷害海洋生態,踏浪等於在「踏爛」。遊客在潮間帶活動,如果沒有謹守生態維護原則,隨意破壞珊瑚礁的同時,也把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摧毀了。洪國雄呼籲旅遊業者推廣生態旅遊的同時,要注意管制遊客的行為。
洪國雄表示,海洋生物資源的維護需要政府與民眾雙方通力合作,而貫穿兩者的關鍵點在於教育,只有透過從小的教育,才能培養人們對海洋資源的正確觀念和重視,維護海洋生態才能收到效果,洪國雄希望他的新書能對海洋生態教育有所貢獻。
-澎湖潮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