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pawikan - hawksbill sea tur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林怡伶 發佈

誤將塑膠袋當水母 綠蠵龜被噎死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屬水族館,以收容中心定位,收留受傷需照護的海龜,內有綠蠵龜及玳瑁兩種海龜。(圖/王以瑾攝影)
記者王以瑾/澎湖報導.攝影(2008/09/16 09:59)
綠蠵龜是怎麼死的?很多是噎死的,起因都是人類愛亂丟垃圾,像我們日常生活常用的塑膠袋,在海裡飄啊飄的,見識不多的綠蠵龜誤以為是隻大水母張大口吞了下去,這些無法消化的東西在身體裡積久了,就讓海龜們送了小命。 海龜為保育類動物,法令禁止飼養展示,而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屬水族館,因以收容中心定位,收留受傷需照護的海龜,遊客才有機會在水族館內親近牠們。 綠蠵龜為海龜的一種,全世界有7種海龜,在台灣附近海域活動的有5種,因棲地遭到破壞、人類濫捕,以及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對海龜的生存造成極大威脅,目前全球海龜的數量推估只剩20萬頭。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屬水族館,也就是一般簡稱的澎湖水族館,目前收容有2種海龜,即綠蠵龜與玳瑁海龜,綠蠵龜其實並不綠,外貌和玳瑁海龜很像,兩種海龜在水裡划來划去根本分不清楚誰是誰;其實綠蠵龜之所以會叫綠蠵龜,主要是因為身體脂肪為綠色,但這個特點不太容易分辨,倒是玳瑁長得比較有特色,鷹嘴,以及背甲近尾端有鋸齒狀,這兩項特徵一下就能認出玳瑁。 澎湖水族館裡的海龜都是因為受傷而被送到這裡收養,大部份是短期養護,傷養好了就要送回大海;解說員解說同時,一隻少了左前肢的玳瑁緩緩游過,解說員說,牠的前肢是被漁船的漿打爛,獸醫為了救牠一命只好為牠截肢。



(圖/被船漿打到,左前肢遭截肢的玳瑁。王以瑾攝影)
有意或無意,人類對海龜生存的威脅從未間斷;學者為暴斃的海龜解剖後發現,牠的胃腸裡充滿塑膠袋、魚網和皮革,人類在海洋丟棄的垃圾,也是海龜致命的危機。 海龜的壽命很長,平均來說可以活80到120年,而要活至少20年才會到成熟期;雖然可以活得很長壽,但不一定能活得下來,牠的生活週遭充滿了危機,以綠蠵龜來說,當龜媽媽將蛋孵化,小綠蠵龜要從沙灘走向大海這段路程,就要先面臨海鳥與蛇的威脅,只有1/1000的小龜能躲過這些天敵存活下來,甚至如果在爬向大海的過程被中斷,譬如說有遊客將其抓起把玩,即使最後放回沙灘,不致於影響其生存,但也會影響牠對出生地的記憶,導致未來無法順利回來產卵。

戴靜怡 發佈

綠蠵龜


綠蠵龜

是各種海龜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其成龜可達九十到一百二十公分背甲直線長,體重可達一百公斤以上。綠蠵龜的英文名為 Green turtle,因其體內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葉綠素而得名。然而,牠的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背甲則從赤棕含有亮麗的大花斑到墨色不等。綠蠵龜的識別法為背甲中央為五盾,左右列各為四盾,眼睛上方具鱗片一對,綠蠵龜俗稱黑龜或石龜,可能與耳身軀遠望過去像個大黑圓石有關。成龜的性別很容易辨認,尾巴的長短是性別的特徵。一般而言,公龜的尾巴要比母龜長得很多。和其他海龜一樣,綠蠵龜除了上岸產卵外,終其一生都在大洋中渡過。牠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之海域,並產卵於溫度達25C以上的沙灘。綠蠵龜為草食性動物,覓食區多為海草豐富的淺水區。綠蠵龜由於生性害羞,所以常產卵於人煙罕至的沙灘上,當海龜的棲息地受的破壞或開發做其他的用途時,牠也會放棄這塊棲息地,重新找尋新的居所。



綠蠵龜的生活簡史
  
1.母龜平均每隔二至四年會回到沙灘產卵。 
      
  
2.龜卵約五十天左右孵化成稚龜。                                                      
              
3.稚龜在漂藻下以小生物為食,約二年後長成幼龜。
 
        
4.幼龜在海藻林、海草林中以海中植物為食。
  
5.成龜每到產卵季前,回到產卵地附近交配。
 
 
6.母龜回到沙灘產卵,完成延續下一代的任務。
        

  吳盂宣 發佈         
         
             

玳瑁海龜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海龜的一種。俗名為鷹嘴海龜。以其鷹狀的嘴巴得名。

  

玳瑁的特點有:
*喙狀的嘴
*頭長狀,前部尖
*下顎呈V狀
*樣子像鳥
*在陸上步行時足交替行動(相對於綠海龜和棱皮龜)
*每個足上有兩個爪
*年輕時腹甲呈心狀,成熟後變長
*背甲的盾板非常厚,後部往往重疊
*腹部的殼白色或黃色,有時有深色的點
*玳瑁的盔甲異常厚,除極老的玳瑁外它的邊緣和後部的盾板呈鋸齒狀。一般其盔甲是琥珀色的,上面有不規則的淡色和深色的條紋,大多數這樣的條紋是黑色的或棕色的,它們從盔甲的中部向邊緣輻射。

成龜體長可達75至85公分,體重可達80公斤以上。

習性和分佈:
玳瑁生活於珊瑚礁區。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
成熟的母龜會於夜晚單獨的上岸產卵,每季產下四窩到六窩卵,每窩約函150個龜卵。幼龜需要47至63天才會孵化出來,體長約42公釐,體重約為14到15克,至少要20至30年才會成熟。

玳瑁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珊瑚礁中。少數可以在巴西海岸、佛羅里達州南部和夏威夷出現。對於玳瑁的遷徙習性人們至今為止所知極少。不過由於在熱帶的珊瑚礁中可以找到各種大小的玳瑁,因此一般認為它們很少遷徙。

食物:
玳瑁最主要得食物是海綿,由於海綿中含玻璃,因此玳瑁是唯一能夠消化玻璃的海龜。此外在玳瑁的胃中還能找到海葵和其它無脊椎動物。可能因食物中含有毒性物質,所以其肉中有時會含有致人死亡的劇毒。

亞種:
玳瑁有兩個亞種,太平洋亞種(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馬達加斯加以北、印度尼西亞和澳洲北海岸。加勒比海亞種(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生活在加勒比海水域。本來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也有太平洋亞種生活,但現在那裡的玳瑁已經極其稀少了。

受危害程度:
類獵取玳瑁吃它的肉、取它的蛋。尤其玳瑁的甲殼是極其昂貴的雕塑原材料,因此要保護玳瑁非常不容易。今天兩個玳瑁亞種均處於極危狀態,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玳瑁產品被禁止進出口。



葉佳穎 發佈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潮間帶植物-馬尾藻

















  馬尾藻為澎湖海域相當多的一種海藻,其種類繁多,較常見的有莢托馬尾藻、重緣葉馬尾藻、中國半葉馬尾藻、匍枝馬尾藻及厚葉馬尾藻等。而中國半葉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var. chinense)是目前澎湖海藻體型最大(藻體可成長至約1~2公尺)、佔最大優勢且又是全年生長的海藻。它在分類上屬於褐藻植物門、馬尾藻屬、馬尾藻科,其有性生殖為雌雄異體,藻體呈黃褐或黑褐色,可明顯分化為假根、假莖及假葉三部份,廣泛分布在澎湖西北岸邊的海濱區。
  馬尾藻藻體生長於低潮帶岩石上或潮池中,且基部會形成類似指狀假根,緊緊地攀附在礁石上,藉以抵抗潮水的沖刷。適應基質一段時間後,它的假葉分枝就開始延展,呈現匍匐狀葉體,葉片無中肋,左右不對稱,一側向外弧形彎曲,形似半葉,葉厚,葉緣有粗鋸齒或者楔形狀。藻體在每年1月上旬期間,生長至8~10公分,可看出假莖與假葉明顯的劃分,位於假葉腋下則會先開始長出卵形的氣囊構造。且氣囊中空存有空氣,等潮水漲滿時,可藉此產生浮力,幫助整株藻體飄浮於海面上,形成壯觀的「馬尾藻林」,為每年澎湖馬公觀音亭畔重要的海岸景觀。
  3~4月份是其生殖季節,藻體會在假葉腋下長出一叢生殖托,呈圓柱形,雄性生殖托屬狹窄細長型,長約7.75 ± 0.25 mm,雌性生殖托則較為矮短,長約4.75 ± 0.25 mm,直徑約0.5~0.7 mm,呈單條或單狀排列。等卵成熟後,會通過生殖窩孔排出,黏附在生殖托表面,等待受精,經由海浪把生殖托表面的受精卵沖刷掉,散佈在整個潮間帶海域。此時胚孢子體呈梨形的細胞,長度約11~130μm,經過1日後先形成假根緊緊的附著在穩固的基質上,進而形成發芽體幼苗。由於短時間內受到高溫及光線影響,5~6月份可快速的生長,形成藻林。到了6~7月份,因長期受到高溫影響,假莖及假葉開始腐爛,受精卵則隨著漲退潮脫落或散佈於潮池中,或者假根則會殘留在潮池的礁石上,等待下一季的開始,再重新萌芽生長。
  為臻中國半葉馬尾藻之增殖利用,本研究中心於本年度已成功的建立一套藻苗生產方法,並嘗試找出合適的保種條件,目前正積極究明胚孢子體採集的適當時機,以期能有效應用於藻場復育與漁業資源之培育,並將進一步針對其機能成分、在吸收二氧化碳、緩解溫室效應的功能以及生質能源方面的開發利用等進行後續研究。



  愛美的女性有福了!海藻也可以變成美容聖品?澎湖水試所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成功的從馬尾藻萃取海藻多醣,再研發成多種美容產品,海藻多醣具有抗氧抗菌功效,還有美白、保溼功能,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是一項福音。澎湖的海邊四處可看到像這樣的海藻,看似不起眼的海藻,現在卻搖身一變成了美容聖品。
  海藻洗髮精、精華液,琳瑯滿目的美容產品,全是澎湖水試所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從馬尾藻萃取海藻多醣,再添加手工香皂成功做成的美容產品。根據文獻記載,海藻多醣具有抗菌抗氧化、保濕,還有美白等功能,使用在皮膚上,有很大的功效。
  澎湖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澎湖水試所從海藻萃取海藻多醣,成功的研發對愛美女性來說,又多一個變漂亮的方法。




林怡伶 發佈


潮間帶生物-海兔


  從外表看,海兔的體形確實像一隻兔子,所以它就獲得了這個名稱。海兔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前邊的一對較短,是專司觸覺的器官;後邊的一對較長,是專司嗅覺的器官。在海兔爬行時,後邊的一對觸角向前及兩側伸展;在休息時,則直向上伸展,恰似兔子的兩隻耳朵。
  海兔的足很發達,其後側部向背部延伸,形成包被內臟囊的側足。它利用發達的足部在海灘上或在水面下懸浮爬行,有時還可以利用側足的運動做很短時間的游泳。海兔的貝殼很不發達,是一個薄而透明、僅具一層角質層而且沒有螺旋的貝殼。這個貝殼完全覆蓋在外套膜之下,從外表根本看不到。

  海兔是在淺海生活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較通暢的海灣,在低潮線附近的海藻間最多。它們以各種海藻爲食,體色和花紋與棲息環境中的海藻極爲相似,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隱蔽起來,使敵人不能發現。特別是海兔對它周圍環境的顔色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當它食用某種海藻之後不久,就能很快地改變爲這種海藻的顔色。例如:有一種海兔,小的時候以紅藻爲食,體色爲玫瑰紅色;大的時候,以海帶爲食的體色變爲褐色,以墨角藻爲食的體色變爲棕綠色。



  海兔的硬殼可以外置,也能內藏或完全退化! 海兔的體長可達數十厘米, 所有海兔均以海藻及海草為食糧, 牠們多在混濁及佈滿海藻的淺水處棲息呢! 海兔在受傷或受攻擊時,會排出有色的液體,分散敵人的注意, 是一種逃生的手段, 正如同墨魚噴出黑色的墨汁。海兔噴出的液體,也有刺激敵人神經系統的效能, 使敵人神經系統紊亂, 從而增加海兔逃生的機會, 只是毒性並不強而已!

轉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80602280

葉佳穎 發佈

人為破壞+海砂堆積 澎湖槍蝦、海筆數量銳減

記者林皆銘、龍宗緯/澎湖報導



澎湖的港子海域,是罕見的香燭海底沙質海域,一直是「海筆」與「槍蝦」棲息地,但近年來該海域屢遭海砂囤積及人為破壞,導致稀有的槍蝦與海筆數量日漸稀少。 隨著澎湖當地漁民的腳步來到港子村的海邊,從沙裡頭挖出來的蝦子就是罕見的槍蝦,您可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東西,牠在海裡可是非常的特別,可以藉著螯腳,就像手槍一樣發射音爆,高達200分貝,輕輕一打,一隻同類的蝦子就被打暈成為獵物,甚至連螃蟹的殼都可以打破。 槍蝦又名愛氏槍蝦,只居住於軟土沙泥地,是釣石斑最佳誘餌,漁民表示,以前在澎湖隨隨便便用腳踩,就有大批槍蝦,一抓少說都有幾千隻,但現在卻是寥寥可數。 另外,這一根根直立在海中央的叫做海筆,是和珊瑚一樣屬腔腸動物,在台灣根本看不到,只有在澎湖生長,十分罕見。其實澎湖港子海域是全台罕見的香燭海底沙質海域,每當退潮時會出現將近50公頃裸露的潮間帶,十分珍貴稀有,也是槍蝦、蔓草、海筆生長區,更擁有澎湖特有的海洋生物。 但近年人為破壞和海砂堆積,導致這些生物數量逐年銳減,當地村民非常無奈,希望有關單位能好好重視,也希望民眾發揮公德心,別讓這些罕見的生物們消失在我們面前。


















左圖為海筆右圖為槍蝦

文章轉自 http://www.nownews.com/2007/12/29/153-2209019.htm






戴靜怡發佈


潮間帶生物-(拍攝)





















葉佳穎 發佈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潮間帶活動介紹



  所謂的潮間帶活動,俠義地說應該是指滿潮跟乾潮之間,在沿海地帶會來回裸露跟淹沒的區域,以澎湖來說滿潮面積127平方公里,退潮時候的澎湖面積164平方公里,多出來的這37平方公里就是所謂的潮間帶。但是隨著澎湖精緻休閒漁業的發展,潮間帶活動似乎已經廣義地被定義,凡是在近海步行或小竹筏可以到達的海域漁業活動,都是潮間帶活動的範圍。

一.榴海菜:
海菜就是餐廳裡頭會吃到的海菜小魚或海菜魚丸湯,很多人把海菜跟紫菜搞混,兩者是不同的,海菜獨特的海洋味道,要食用前要反覆的洗,去除腥味,海菜主要的生長季在冬季,每年十二月到三月,所以觀光客要看到採海菜的盛況得冬天來澎湖。

作業地點:澎湖內海海域,以案山、前寮、城前、鐵線等社區的潮間帶為主。
作業方式:以鋁製的刮刀採摘。
作業時間:每年十二月到三月,小滿潮的時候。
遊客遊玩方式:到上述地點參觀婦人榴海菜,自己也可以下去摸摸野生海菜,海菜覆蓋的海拾平台很滑,要穿防滑鞋囉。

二.採紫菜:
這個大家就不陌生了。
作業地點:姑婆嶼、鐵占嶼、金嶼,以姑婆嶼為大宗。
作業方式:也是以特製的刮刀在海岸的石頭上刮下紫菜。
作業時間:每年農曆年前後。
遊客遊玩方式:因為姑婆嶼紫菜是赤崁人的公共財,村內設有管理委員會管理姑婆嶼紫菜產權,每年由赤崁龍德宮神明指示採收日期,一年採收兩到三次,必須管理委員會訂出統一採收日期,全村才可以一起上姑婆嶼採收,不可以自行去採收,連澎湖當地其他村落都不敢上姑婆嶼去採收,之前就是有其他村落的人,私自駕駛小船上姑婆嶼採紫菜,爆發兩村嚴重衝突,紫菜生長期間赤崁都有人在姑婆嶼看守,所以遊客即使夏天上了姑婆嶼去玩,也不要亂動紫菜囉。農曆年前後來澎湖的話,遊客可以打電話跟赤崁村長詢問,可不可以搭乘它們的船去參觀他們全村集體採紫菜。鳴砲謝神,數十艘漁船齊發,百人姑婆嶼上採收紫菜,很壯觀,現在赤崁很多老人沒體力上岸去採,也會把採收權賣給澎湖其他村落的人,所以當地人也有人跟赤崁人買採收權,跟著船隊去採紫菜,赤崁每戶可以有多少人上姑婆嶼採紫菜,是依照家丁人口數配給的呢!不是全家大小都可以去採收呢!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基於保育觀念,畢竟紫菜有一定的成長期跟生長量,一定得透過約束人類的採收行為,才可以每年都有紫菜可以採收,另外現在講美、瓦同、後寮也有養殖紫菜,不過不清楚有沒有開放參觀,但是還是跟著赤崁採收船隊上姑婆嶼採收紫菜有趣多了!

三.拾螺、檢蛤仔:
這是澎湖潮間帶最盛行的活動了!以前是為了糊口,現在澎湖人在退潮的時候去潮間帶檢螺、拾蛤仔,就純粹只是興趣跟運動了。在餐廳可以點到的涼拌珠螺或者九層塔炒大蛤,都是婦人去潮間帶檢回來賣給餐廳的。
作業地點:全澎湖海域。
作業時間:以整個夏季及冬季清晨最盛行,通常是大退潮的時候。農曆出一及十五。
作業方式:背著加藍,拿著特製的勾子就可以再潮間帶從事檢螺的活動。
遊客遊玩方式:選擇農曆初一及十五前後兩日的下午四點左右最好,其他日子退潮時段也可以,不過比較沒那麼熱鬧嶼豐收 。

1.東海套裝行程裡頭會有專人帶在員貝鳥嶼一帶檢螺。
2.望安過夜可以一人一百請當地人帶你們去檢。
3.七美過夜可以到吳府宮前面那一帶海域,一麵看夕陽一面和七美當地的婦人一起檢螺,適合農曆初一或十五前後三日。
4.其他退潮時段,在澎湖本島的村落海域,看到有人在檢螺 (蹲著或彎腰在潮間帶上頭扒東西)就到他們身邊去和他們聊天,欣賞他們的技術,自己雖然沒工具,也可以徒手找找看。
5.到馬公北辰市場,早上去跟攤販買他們檢回來的珠螺,當地人叫做大頭ㄟ,買帶殼的,然後拿回飯店或民宿請老闆幫你們用水燙熟,拿著針挖肉現挖現吃,享受澎湖人的生活方式。

四.石滬:
大家一定都想到七美的雙心石滬囉!澎湖人靠海吃飯,可是冬天大多數的日子都因風浪大無法出海,一家仍要溫飽,於是就發明了在沿海設置石滬捕魚的方式,可是由於現在澎湖近海漁業資源匱乏,加上澎湖石滬修補技術快失傳,許多石滬都已經頹壞,廢棄不用,已經沒有漁業生產價值了。所以現在巡滬已經只有少數漁民會拿來當休閒活動玩玩。
作業地點:以赤崁、吉貝、鳥嶼一帶剩下的石滬最多。
作業時間:退潮的時候。
作業方式:搭小船或步行到石滬的滬牆上,撒網或徒手捕撈石滬中的魚類。
遊客遊玩方式:
1.在吉貝過夜的話,可以請當地民宿老闆幫你安排有專人帶你們去巡滬。
2.在七美遊玩的時候,退潮的時候可以自己走下雙心石滬,到滬裡頭去抓魚。
3.不過其實現在的石滬裡頭都幾乎沒魚,所以體驗那種感覺大於實質漁獲啦!

五.牽罟:
三十年前澎湖各地有海灘的村落都極盛行牽罟,因為澎湖冬季出海捕魚的天數不固定,且不是每戶人家都有漁船可以出 海捕魚,於是漁村內就由幾戶人家合資製作牽罟的地曳網來進行沿海捕魚作業。捕獲的漁獲由眾人均分,但是隨著近海漁業 枯竭,漁村人口外流,現在澎湖地區幾乎已經看不到什麼牽罟 了。我自己兩年前帶朋友去時裡牽罟過一次就是了。
作業方式:在沙灘上把兩條曳繩固定後,用舢板把網帶拉到外 海去固定,網帶上半部綁有浮子可以讓網帶漂浮起來,網帶下面綁有沉子可以讓網底下沉,張開成一 個大口袋,讓魚群無處可逃,接著岸上的三十來人一起拉曳繩收網,最後拉上沙灘後就可以揭曉漁獲。
作業時間:退潮以外的時間。
作業地點:西嶼外垵、望安東垵村、林投村、時裡等。
遊客遊玩方式:由於這個行程需要三十人上下一起通力合作, 所以散客比較沒機會嘗試,如果你們是公司旅 遊或斑遊,人數有二十五人以上,就可以嘗試 這項有趣的漁業活動。可以打電話到時裡里長 辦公室問他如何聯絡時裡的牽罟人家,然後確 認時間後按時到達時裡沙灘去進行牽罟,整個過程約一個半小時,漁獲通通歸你們,可煮鮮 魚湯,一次價格約六千,重點是體會牽罟的樂 趣,不能把六千換算成漁獲的市值啦。不然夜 釣小管就虧大 600塊的夜釣小管費用在馬公 魚市場買小管可以吃到暈倒。
另外望安也有牽罟 所以各位如果住望安過夜 可以請民宿老闆幫忙安排





轉自: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Main_Page


林怡伶發佈

潮間帶-踏浪活動介紹

介紹: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歷史: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時間選擇: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踏浪必須在乾潮前後一個小時進行,且注意潮汐變化(參考澎湖潮汐表使用方法)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日是潮差最大的日子,最適宜踏浪
裝備:

帶寬邊遮陽帽 穿著防水防滑的鞋子 穿著長袖上衣防曬 穿著短褲利於行動 注意其他防曬事項(參考如何避免被曬傷) 自備飲用水(海上沒有7-11)
安全:

參加有業者帶領的踏浪活動,嚴禁脫隊去自強活動 由澎湖當地熟悉海域的人士帶領 若於退潮時自行步下潮間帶玩耍,請務必於距離海岸50公尺內的區域活動,並勿踏入海水覆蓋無法見底的區域。 漲潮速度非常地快,若發現潮水明顯上漲,請盡速回到岸邊,以免發生危險。 各碼頭的出海航道皆有挖深,並在航道兩旁插上旗竿作為標誌。若站友到碼頭附近潮間帶踏浪,請記得別靠近這些旗竿,以免踩空掉入深水中。
疼惜我們的島:

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大多布滿珊瑚跟各式海生物,其中尤其以珊瑚最為脆弱,站友們參加潮間帶活動時,請疼惜我們的島嶼,讓海資源留給後代子孫,對於珊瑚盡量以觀賞代替觸摸,更勿直接踩踏珊瑚,往往你的一腳就毀掉了萬年的珊瑚礁。對於其他無法食用的海生物,也盡量以觀賞代替把玩,除非是業者自行放養,或打算捕撈回去加菜的海生物。
轉自: 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Main_Page

葉佳穎發佈

潮間帶-棲地生態

棲地生態可分為下列六區


潮上飛沫區:本區涵蓋高潮線飛沫帶及濱線以上附近的陸地。由於接近海岸,水表層溫度變化急遽,且陽光終年直射,四季溫差大。碎浪區飽和的溶氧量也使氧氣不虞匱乏。潮上帶是個乾燥的地區,環境惡劣,生物種類不多。

礁岩礫石區:礁岩海岸為珊瑚礁隆起所形成,不但多孔隙且潮池、潮溝也多,基底有砂石堆積,礫石區則受到海浪沖刷,岩石被磨成無稜圓球狀,由於其基底石有砂石堆積覆蓋,物種較不易鑽洞尋找棲所,因此保有較完整之基底岩石。

珊瑚淺坪區: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尤其以造礁的石珊瑚種類居多,軟珊瑚較少。最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盤珊瑚、菊珊瑚等種類。這些由石珊瑚所建構的廣大珊瑚淺坪,孕育了魚、蝦、貝、蟹等眾多生物,因其空間具層次性,可容納更多的物種,因此成為澎湖海洋生態的最大特色。

潮池積水區:退潮後在低窪積水的池塘叫做潮池。潮池的面積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愈接近低潮線,因生存環境越穩定,生物相也越豐富,生機越旺盛。潮池的生物需面對許多生存上的劇烈變化,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氧氣、鹽度均無法穩定且足夠。白天陽光直射、池水溫度升高,含氧量減少,生物面臨了高溫缺氧的窘境;夜間水溫雖然下降,但沒有日光,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缺氧問題仍然存在。潮池生物所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鹽度,如果無法維持千分之三十至三十五的正常狀況時,許多體軟的海蛞蝓、海葵、珊瑚等常因此而死亡。

泥沙交混區:和其它海岸的情形相比,沙岸的生存環境可就更差了。強力的激波使許多生物藏身之處曝光,陽光熱力則使生物無法久留於沙表,沙灘深處的生物為了避免窒息必須不停地鼓動底層水流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因此,沙灘生物的生殖率雖然較高,其死亡率也相對地高。生活在泥沙區的挖掘性動物和腐食性動物,不但要適應波浪、潮汐的變化,更要應付異常的狀況,一場暴風雨可能使沙岸生態在一夕間改變。濫墾挖沙,造成水域污染、濁度增高,透明度降低,影響到附近潮下帶的珊瑚。

海岸濕地區:海岸濕地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生態系。淡鹹水不停地搬運營養鹽,水淺陽光足,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使得濕地具有極高的生產力。但由於基質泥濘,上下層氧氣的置換率較慢,缺氧使得硫化氫的還原層呈黑色腐質狀。海潮週期性的升降帶動泥沙碎屑,使海水濁度升高,在此環境下生活的物種,必經過一段長期的演化方能具備適應環境的機制。


轉自:http://tidal.phhcc.gov.tw/home.asp




戴靜怡發佈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潮間帶走兩回新書發表-籲維護海洋生態


更新日期:2009/02/22 17:10


(中央社記者高茂雄澎湖縣22日電)澎湖海洋生態學家洪國雄今天下午發表新書「潮間帶走兩回」,敘述澎湖海洋生物資源從豐盛走到枯竭,他呼籲政府與民眾同心協力,一起維護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
長年研究澎湖海洋生態的洪國雄表示,澎湖海洋生物資源以民國75年為分水嶺,在那之前澎湖的各種魚類數量多到難以形容,很多漁民光靠潮間帶的漁法就能養活1家人,那時候牽罟、抱墩等都能讓漁民發筆小財。
洪國雄說,早年擁有石滬的股份就等於是財富的保證,女人都搶著嫁給有滬份的年輕漁郎。「滬中自有黃金屋」,例如吉貝村民楊順良在民國36年時曾經1天內早晚各1次有大量魚群湧入他的石滬內,光是這1天的收入讓他蓋了1間房子。
洪國雄指出,早年的風光歲月是澎湖潮間帶的第1回,但近20多年來由於毒、電、炸等錯誤漁法,澎湖漁源逐漸枯竭,尤其去年年初發生數十年罕見的寒害浩劫,更使澎湖漁業生態雪上加霜,現在是澎湖潮間帶的第2回。
洪國雄表示,觀光業者推動的潮間帶旅遊活動,也常傷害海洋生態,踏浪等於在「踏爛」。遊客在潮間帶活動,如果沒有謹守生態維護原則,隨意破壞珊瑚礁的同時,也把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摧毀了。洪國雄呼籲旅遊業者推廣生態旅遊的同時,要注意管制遊客的行為。
洪國雄表示,海洋生物資源的維護需要政府與民眾雙方通力合作,而貫穿兩者的關鍵點在於教育,只有透過從小的教育,才能培養人們對海洋資源的正確觀念和重視,維護海洋生態才能收到效果,洪國雄希望他的新書能對海洋生態教育有所貢獻。




吳盂宣發佈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澎湖遊客踏浪闖入無人島海水漲潮受困



-從事海域活動,一定要注意潮汐時間!-



葉佳穎發佈

潮間帶-潮汐





因月球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等因素,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海水每天都有二個週期的漲退。當月球、地球、太陽三者成一直線時,引力重疊加乘,吸引海水而使海平面升高,這就是農曆初一、十五的大潮。澎湖地區的滿潮約在朔望的十二點,低潮約在早晚六點。因月球公轉週期大約是29天半,而地球自轉週期是24小時,因此,低潮或滿潮的時間,每天約比前一天晚48分鐘。滿潮與退潮的高低差稱為潮差,澎湖地區的潮差約在2.5公尺左右,局部地區可達3公尺以上。退潮後的潮汐灘地長達數公里,在此海陸交互作用地區,裸露出多樣性的底質,也孕育了多樣的底棲生物,而成為潮間帶漁業作業的最佳場所。

由潮汐所引起的潮汐流,長期影響著沙洲、沙嘴、海灘……等海積地形的風貌,而退潮後露出的潮間帶,則是澎湖居民重要的經濟活動場所之一。如果你想在澎湖海邊欣賞各種地形景觀或進行潮間帶活動,應特別留意每日的潮汐變化喔!






-澎湖潮汐表-





吳盂宣發佈

潮間帶生態-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 海底清道夫-



葉佳穎發佈